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通用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征文吧,征文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與教育,內容選擇主要是頌揚和體會。那要怎么寫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
沒有色彩的圖畫,總是讓人覺得黯然失色;沒有旋律的歌曲,總是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沒有經典的人生,總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
兒時的我,酷愛那本充滿彩色圖片的《西游記》。那時的我大字不識一個,可我卻對它津津樂道,一有空我就拿起來看,加上我豐富多彩的想象,逢人就能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聽。幅幅圖片中的唐僧穿著整齊,一絲不亂,舉止文雅,性情和善,看到他面對妖魔鬼怪也虔誠地阿彌陀佛,我樂得前仰后合:“愚啊!愚啊!”于是我經常模仿著唐僧的樣子,雙手合十,口中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到別人笑得直不起腰來,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那時,《西游記》是我的“尋樂軒”。
后來,我學會了拼音,認識了一些漢字,我終于可以讀《西游記》了,再也不用費力編了。于是一有空我就認真地一字一句地讀,抑揚頓挫地讀,儼然我也進入了故事中。特別是那精彩的“三打白骨精”,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識破了白骨精的詭計多端,那精彩簡直無法形容,一金箍棒下去妖怪馬上就會原形畢現,簡直是大快人心?纱藭r的唐僧在干什么呢?一味地責怪孫悟空誤殺好人,而且還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孫悟空趕走了,讀到這里我氣得頓足大喊:“氣死我也!”可事后我又想:唐僧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他對他的弟子存有偏見嗎?在沉思苦想后,我得出了一個答案:唐僧一生向善,從不殺生。是啊,做人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啊!我恍然大悟。這時,《西游記》是我的“探寶閣”。
現在的我可以通篇閱讀鑒賞名著《西游記》了,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唐僧,一個令人佩服的唐僧。為了西天取經圓滿成功,面對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面對九九八十一難,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那認真勁,那執(zhí)著情,令人仰慕。在學習、生活中,每當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唐僧,是他教會了我堅持,永不言棄,F在,《西游記》是我的“悟理殿”。
我的人生豐富多彩,因為經典伴我成長。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2
兒時,母親讓我閱讀經典;上幼兒園時,老師讓我背誦經典;上小學了,老師讓我學習經典。經典就像我的一個好朋友,從小就陪伴我長大。它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它讓我知道要珍惜寶貴的時間,要熱愛我們的祖國;它使我明白怎樣做人,怎樣辦事。經典總是不停的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我同行在成長的道路上。
經典就像一幅變化莫測的風水畫,帶我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使我的眼前立刻聳立了綠綠的、高高的廬山,美麗極了。經典還像一本歷史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的眼前又出現了這樣的情景:李白站在長江的岸邊,依依不舍地望著已經遠去的小舟。
我們?yōu)槭裁匆x經典?這個答案在廈門大學的教授易中天的話里就能找到:“歸根到底,就是因為能從經典中讀人、讀智慧、讀社會。于己于國,大有裨益!”讓我們親近經典書籍,與經典為友,與經典一起同行在成長的道路上吧!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3
不少讀書人都認為:圖書典籍浩如煙海,在閱讀時會遇到圖書的選擇與鑒別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往往通過書目,來了解圖書典籍的狀況,明曉讀書的門徑。書目,特別是那些指導閱讀性的推薦書目,在我們購書、藏書和讀書時可提供重要幫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推薦書目的推薦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準確與客觀。
首先是時間方面的因素。讀書是時代需求的一種反映,不同時代的讀者對讀物的選擇是不同的。120年前,張之洞編的《書目答問》面世,很受當時學子的歡迎,10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一般讀者,不會再依據《書目答問》去讀書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開列的《中學國文書目》,今天也不適合中學生了。書目中開列的《二程遺書》、《十駕齋養(yǎng)新錄》、《申鑒》等書,恐怕學文科的大學生也沒有讀過。因而,一部好的推薦書目,要能滿足時代讀者的需要。
其次,推薦書目受推薦者的知識與興趣的影響。1923年,清華一批要出國留學的學生,為了短期得到國學常識,請胡適擬定了一個有關國學的書目。胡適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選書較多,偏重哲學史、文學史方面,史部書一概摒絕,有如《資治通鑒》這樣的書亦未入選,當時梁啟超就認為胡適這個書目“文不對題”。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圖書館開列了一個《中國古代重要著作選目》,選書20種。這個書目是經過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審訂過的。既然稱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論語》等哲學、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選,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薦書目的推薦者受偏見或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影響。1945年,英國作家奚普選出十本“震撼世界的書”,這里沒有中國人的書。1985年,美國《生活》雜志在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中,開展評選《人類有史以來的二十本最佳書》,這里也沒有中國人的書。美國圖書館學家唐斯曾寫過一本《改變世界的書》,書中選擇了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中葉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書籍,其后他又寫了一本《自1492年以來塑造現代文明的111種杰出名著提要》。這兩本書都沒有收錄中國人的著作。在后一本書的《導言》里,作者雖然承認東方的經典,“其中有許多書同樣對西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些書還是被“略去了”。另一位美國專欄作家費迪曼曾出版《一生的讀書計劃》,向18歲到80歲的讀書人推薦了100部名著,這100部名著也都是歐美人的著作。中國典籍被上述推薦者所忽略,這確實是“世界觀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說,這些推薦者是深受“歐美中心論”的影響的。
也許,任何一部推薦書目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推薦者的主觀性和偶然性。然而,對于讀者來說,準確、客觀地去了解、選擇、閱讀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鑒于此,我們收集了80種中外推薦書目(中國的推薦書目54種,外國的推薦書目26種),運用了計量的方法,對這80種書目所推薦的書進行統(tǒng)計,以各書被推薦次數的多少為序,列出目錄。這份書目不帶有我們的主觀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薦名著方面,應該說更加公允、準確與客觀。我想,在這份書目上,推薦次數最多的書,可稱之為經典吧。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4
小時候,媽媽送給我一本書——《唐詩三百首》,讓我著了迷。從此,整天在廳堂玩耍的兒童中少了一個頑皮分子,而安靜的書房里卻多出一個小小的身影!短圃娙偈住废裢高^窗戶的一縷陽光,照亮了我的心靈。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吟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走進了經典的世界。
直到現在,我已經讀過了很多經典的詩。有構思精巧,結構嚴謹的,白居易的《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對仗工整,句子優(yōu)美的,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有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每一首詩都好像把我?guī)Щ氐搅四莻時代,和詩人一起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首我很喜歡的詩,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示兒》。先讓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首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時期,由于金兵入侵,宋國北面的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領,國家分裂。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留下了絕筆詩,至死仍然牽掛著北伐能否取得勝利,祖國是否可以統(tǒng)一?詩一開始寫的是本來就知道人死后萬事可以無牽無掛了,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腐敗的國土還沒有恢復,沒能看見中國統(tǒng)一,他期望著在他死后統(tǒng)一可以實現。于是他囑咐子孫到了那個時候別忘了要告訴他,因為他堅信有那么一天,他在地下也會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詩人對最后的勝利懷著不可動搖的信念。這著詩真實地表現了詩人臨終前的情懷,詩讀起來有些悲傷,但也是激昂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真情流露,使這首詩成為傳頌千古的愛國名詩。
讀著這首詩,讓我想起了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閱兵式,整齊的隊伍和強大的鋼鐵陣容,當時,我是那么的激動和自豪,在我的心里,我衷心的祝愿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
經典像是我一個形影不離的好伙伴,伴著我在知識的海洋里漫游。經典像是我的好老師,教導我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生活。經典陪伴我從過去走來,一路成長,經典也將會伴著我走向未來,不斷成熟。
三更有夢書當枕,與經典同行,何樂而不為?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5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边@個片段選句《桃花心木》,一篇不完全是講“桃花心木”的《桃花心木》。
以前,我不會獨立,更不懂獨立。但從南京回來后,我又想起了這一篇文章,恍然大悟,才明白了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人生真諦。
獨立的生活,獨立的自主,不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嗎?失敗乃成功之母,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嘗試。因為每一次嘗試就等于一次機會。這一次,我也嘗試了。我嘗試離開父母;我嘗試自主學習;我嘗試照顧自己;我嘗試了結識朋友。
最后,我回來了,而我的一次次嘗試也變成了一個個機會,這些機會讓我學會了自主。我沒有再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前媽媽對我的嘮叨都變成了一句句貼心溫暖的關懷。
在南京之行中,《桃花心木》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師?或者還是我無所不能的多拉A夢呢?我想,他都是,因為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他給了我不同的啟示。
其實,語文書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自有它的道理,但只有你親身去體驗后,才能真正明白。
現在,我想種樹人說:“桃花心木”已經學會了適應環(huán)境,能夠在“不確定”中生存;學會了自己尋找水源。已經能在逆境中可以堅定的立在土地上了。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6
書籍承載文化、傳遞文明,而與經典書籍相伴的閱讀行為,使人們可以超越時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新年新氣象,在迎接新年的喜慶日子里,記者在我市校園中隨處可見讀書的身影,隨時可聽到瑯瑯的讀書聲。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20xx年12月30日下午,伴隨著《弟子規(guī)》的誦讀聲,金明小學西校區(qū)“與經典同行,做少年君子”迎新年經典誦讀展示活動如期開展。本次活動以舞蹈《弟子規(guī)》開場,只見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盤起發(fā)髻,系上藍色絲帶,手捧《弟子規(guī)》款款而來。孩子們邊背誦《弟子規(guī)》的內容,邊用舞蹈的形式進行詮釋。接下來,該校一年級學生進行了兒歌和古詩誦讀展示,二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也分別用各種形式展示了優(yōu)秀古詩詞。
據金明中小學校長劉俊杰介紹,金明小學西校區(qū)從建校之初就把“經典進校園”作為辦學特色,在全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在教師內開展讀經典活動,還要求家長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感悟《弟子規(guī)》”活動。劉俊杰說,書籍是讀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籍中,經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讀書人心目中,經典具有強大的力量!兜茏右(guī)》是一部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學習的、規(guī)范人們行為習慣的儒學經典。誦讀《弟子規(guī)》是在號召人們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使中華文明代代相傳,不辜負人們對中國禮儀之邦的贊譽。修身立德當從小抓起,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國學經典,無論對于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還是對于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都會起到基礎性的規(guī)范作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市25中、27中、化建中學、一師附小、汴京路小學等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各有特色,都形成了常態(tài)。不久前,市25中利用道德講堂活動也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共表演了18個誦讀節(jié)目,內容均以高中64篇必背古詩文為主,讓同學們在誦讀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同時,這些學校還開展了“小手牽大手”活動,由以學生為主力軍的誦讀團隊,輻射到每個家庭和社區(qū)。通過“小手牽大手”活動,孩子們的一言一行真真切切地影響到了家長,一些家長也在孩子的帶動下閱讀經典,不僅讀出了經典文化的無窮魅力,也讀出了社會的文明與和諧。
“每天晚上,在結束了一天的繁雜事情后,和孩子在一起讀讀書,探討一下書中的精妙語句,已經成了我們家最美妙的時光。”五年級小學生韓程的媽媽幸福地告訴記者。韓程則說:“我和爸爸媽媽還擬定了讀書口號,就是要在讀書中感悟人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讀書中快樂成長。”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7
久聞李清照的詞作,膾炙人口,深情、美麗。有春風秋雨,含夏蟲冬梅,令人贊不絕口,不愧為是一代詞宗!
在她的筆下,春天是“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鰓,已覺春心動;”夏天“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秋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冬日則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泵恳痪湓~似乎都是信手掂來,但卻將一幅幅瑰麗的四季圖勾勒出來令人深深陶醉。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千遍萬遍地品讀著,感悟著。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蹦氵@卷簾人知道些什么,風雨過后,海棠花葉應該更加滋潤肥碩,而那些可愛的花兒,恐怕早已被風雨吹落,失去了海棠獨有的美麗了!
是的,李清照喜愛那海棠,花花姿舒展瀟灑,花開似火,一簇一簇,似如花中王后,美麗沉靜、雅致溫潤。而李清照不正像這可愛的海棠花一樣么!在風雨之后,再坎坷之后,在崎嶇之后,重新展現她最輝煌的一瞬間,綻開人世間最美麗笑臉!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睍r光流逝,不可能停滯不前,但李清照依然是渴望著,能夠留住時光,留住青春啊!不應過去的傷痛而悲痛,應該像風雨后的海棠一樣,重新綻開自己獨特的一面,散發(fā)更加迷人的芬芳!
一代詞宗——李清照,雖然逝去了,但是她的詩詞將會世世代代流傳千古,永不熄滅!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8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經典文學,有關樺的《小英雄雨來》、洪汛濤的《神筆馬良》和曹文軒的《草房子》等等,但讓我最入迷的還是《狼王夢》和《小英雄雨來》。
先說說《狼王夢》吧!這本書可精彩啦!寫的是一只母狼十分勤勞,每天都去捕食給她的四個寶貝吃,但每次都是空手而歸。終于,一只小狼餓死了。狼媽媽回想起獅子群,如果餓瘋了的話,不管是捕來的獵物還是自己的同伴都會開懷的大吃起來。于是,母狼將小狼的尸體搬回洞穴,吃了一口心就就像刀割一樣。從此,她十分努力,食物有了,而且越來越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啊!普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是萬般疼愛自己的孩子的,是她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們養(yǎng)大。在我們懵懂無知的時候,教育我們怎么做人,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當我們摔倒趴下的時候,是她們教育我們從哪里摔倒就從那里站起來……
《小英雄雨來》也很有趣呢!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雨來為了掩護李大叔,而被鬼子們痛打,遍體磷傷的他硬是咬著牙不叫一聲痛。李大叔見雨來沒來抬缸,很著急,大家都以為雨來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但水面上卻沒有一絲血跡,原來水性極好的雨來早已在鬼子開槍的時候一遛煙鉆進水里,游到遠處去了。我們要學習雨來的機智、勇敢和勇于和日寇做斗爭的高尚品質。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做一個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
經典誦讀一路伴我成長,它給予了我豐富的知識,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趣味,我將一如既往地愛它!
從小到大,爸爸媽媽總是要求我學習經典、掌握經典、運用經典。經典就像是我的一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經典古詩文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著我。走近它,我看見美如畫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走近它,就充滿無限樂趣。使我懂得許多道理。
經典的詩歌常常帶著我“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讀了《望廬山瀑布》,頓時,我的眼前閃現出了這樣的場景:遠處一條白色的瀑布垂掛在山間,走近一看,水流沖擊在石頭上,濺起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那聲響仿佛是大自然在豪放地歌唱。讀罷《回鄉(xiāng)偶書》,我“看見”了賀知章先生從小背著書包,外出求學的模樣。幾十年過去了,當白發(fā)蒼蒼的他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時,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圍繞在他身邊,嘻嘻哈哈地笑著問:“老人家,你是從哪里來的呀?到這里來干什么呢?”這不禁使他感慨萬千呀!
經典的故事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人。讀了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書中對孔融贊不絕口,我不僅被孔融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了,孔融還教會了我做好事呢。
那是今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和媽媽正在逛三新百貨商場,當我們選好東西來到收銀處,那里已經排起了長龍。在經過了十多分鐘的等待后,終于到我們了,這時,從后面?zhèn)鱽硪粋寶寶凄瀝的哭聲,我循聲望去,只見那個寶寶哭得脹紅了臉,而那位媽媽更是焦急萬分。忽然,我的腦海里閃過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便用乞求的眼神望著媽媽,心里默默地說著:“媽媽,那個寶寶哭得很傷心,那位媽媽也很著急,我想與她們換換位置,可以嗎?”媽媽啥也沒說,笑瞇瞇地朝我點點頭,并示意我去讓那位阿姨到前面來。就這樣,我和媽媽又回到后面,重新排隊等候?粗俏话⒁谈屑さ哪抗夂蛬寢寣ξ屹澰S的目光,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媽媽常常教導我要從經典中讀人生、讀智慧。是的,那就讓我親近經典,與經典為友,同行在成長的道路上吧!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9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文明古國”,是因為它蘊藏著一種別的國家都沒有的東西——那就是經典。如果從知識的角度來看待經典的話,那么就只有經歷過風雨的經典名著才能來展現其風采了。
經典是智慧的結晶,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名著,作為知識的源頭。中國自古流傳的四書五經,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典冊,一直以來都是知識分子必讀的書,從而成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特色。
經典之作是精神財富,只要閱讀,便會得到收獲。通三國,可知天下地理與運籌帷幄之道;曉紅樓,可了解人心,善于與人交流;談水滸,可知如何為人處事;看西游,可養(yǎng)自我之高尚品質......
可以說,經典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沒有了它,中國將失去美譽;沒有了它,中國人就沒有了知識源頭;沒有了它,中國將黯然失色。與經典同行,就是與知識同行,讓我們一起去品讀、享受經典吧!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0
經典,他不是自封,也不是誰指定的,它獨特的魅力在于它具有普通作品無法涉及到的魅力,在于它啟迪心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下面我沒得加介紹一本書《青春之歌》。
它是一本紅色經典類型的書,一高亢激昂的旋律譜寫了一曲青春的歌曲。在”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期間,以林道靜為主的一批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挽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真實的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道路。作者通過那段不可忘記的歷史給予青春的熱度,借助紅色歷史的記憶,喚起了新時代學生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通過林道靜的故事是我們讀者感到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對自由的真理不懈的追求。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結合到一起,投入時代的洪流中才能真正的有前景有出路,才真正的擁有值得人們永遠歌頌的青春。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們的心。青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太過于短暫。但也因為他太過于短暫,才使人對它格外珍惜。對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來說青春時給予我們活力的美好憧憬,對于那些曾經經歷股青春的人來說青春時美好的回憶。作者以激昂的筆墨,真實展現了人生道路的豐富多彩,充滿坎坷,充滿艱辛,充滿快樂……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1
經典是什么?我們分開來講,經則是長久,經常。那典就是模范,典范,所以經典就是長久的典范經典就是人類歷史長城中那些名人的足跡,他折射出哲人的光輝,照耀著圣賢的諄諄教誨,它體現了我們偉大民族那至高無上的智慧。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怎樣做人,它使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寧靜以致遠”只有日夜閱讀這些經典,才能擁有廣闊的思想和偉大的人格。
對于讀書來說,只有不斷的閱讀,才能拓寬我們的知識境界,才能讓我們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讓我們認識這個五彩的大千世界,周恩來同志說得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激勵了多少位中華民族奮斗不息的仁人志士。民族因讀書而興旺,國家因讀書而富強,生命因讀書而潤澤!
聯(lián)合國組織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而這一天又是紀念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所以又是別具意義,讀書,讀一本好書,能夠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捧起書本,就是抓住希望,就是走向理想的第一步!!
同學們,大家請不要嘆氣,因為每嘆一口氣,就會少一分自信,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攜手走進讀書的寶庫,讓我們身邊處處彌漫著濃濃的書香,讓書香伴我們一路前行!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2
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只有與經典通行,人生之路才不會如漫漫長夜,無所適從?墒呛迫鐭熀5臅心男┎趴梢苑Q得上是經典呢?這方面,人說的不算,時間才是最具權威的評價者。正所謂“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精華”。有些書像流行歌曲一樣風靡一時,但是一兩年之后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樣的書是稱不上經典的。惟有那些歷經十年、百年、千年錘煉,流傳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經典。
經典獨得多了,你會發(fā)現:所有的經典都有一些共同的類似的主題。比如愛情,比如正義,比如善的人性,比如真理與美德,簡單的可以概括為三個字:真、善、美。例如,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就是以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來反映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過程,F代經典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反映的則是師生間純真凄美的愛情!镀椒驳氖澜纭贩从车霓r村少年孫少平自強不息的愛情之路。世界名作《巴黎圣母院》寫的則是敲鐘人加西莫多與吉普賽少女之間的純美愛情。
另外還有很多經典名著是反映人性至善的,比如巴爾扎克《悲慘的世界》,諸如此例的很多經典反映的無外乎這三個字:真善美。只有以這三個字為主體的作品才能超越時空流傳千載,步入經典的殿堂。
但是,可悲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是無法孕育出精品的。因為作品來源于生活,反觀我們的生活,除了赤裸裸的物欲,哪還有什么真善美的蹤影??那還有什么真正的愛情?眼前發(fā)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各種利益的整合。女孩子談婚論嫁最關心的就是房子、車子。絲毫不想兩個人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F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結合都是物質的交集,而不是思想感情的融合。而物質又是極其容易消耗的東西,建立在物質至上的所有關系又怎能堅定、怎能長久??
經典中的另一類主題是人性至善,是作者以其博大的胸懷,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上描繪的一種理想世界。這時候,作者就像是一個虔誠的布道者。比如巴爾扎克,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深深的人道主義關懷,他深信人性至善是可以制惡的。如他作品中被神父感化的冉啊讓,用自己的一生去幫助別人,最后用自己的善心感化了那個殘忍的警察。此時的作者固執(zhí)的認為只有用善才能拯救罪惡的人類。
而教育就是把這些經典的主題移植到受教者心中,讓真、善、美的種子在每一個受教育者心中發(fā)芽、生根、茁壯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大樹。這樣人人向善、人人求真、人人愛美,這樣的社會又怎能不溫馨和諧?大同社會又怎能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
教育是神圣的,從事這一職業(yè)的人也因為教育的神圣而偉大。如果哪個老師還不承認這一點,只能說明他的虛偽,或者是他的思想還沒達到如此的高度。
真正的老師就應該以課堂為主陣地,把人類的經典,把文化中的精華,把真善美,把民主、自由、平等這些理念灌輸到每個受教育者心中,讓他們成為真正獨立、有思想、有個性的人而不是活的書柜或者肉體的解題器。這才是教育與經典的完美融合!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3
小時候,爸爸媽媽要我讀經典、背經典。幼兒園里,老師教我積累經典,上了小學,學校也讓我學經典、掌握經典、領悟經典、運用經典。經典像我一位形影不離的朋友,不停地幫我漫游在知識的海洋里。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睘榱瞬粩喃@取知識的力量,我與經典一直同行在成長的道路上。
當我還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兒時,經典幫我拉開了窗簾,透過一扇小小的窗戶,我能看見許多知識在游蕩,使我小小的心里充滿了歡樂。牙牙學語時,我迫不及待地跟著爸爸媽媽后面念著《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蓖砩,月光透過窗簾,照在墻上,我默念著靜夜思,想象著詩人看到的情景。
上了幼兒園,經典引導我走到窗戶前,讓我認識了更多的知識。上了小學,經典幫我打開了窗戶,我往外一躍,伸展開雙臂盡情地和知識擁抱。經典還是伴著我向“海洋”深處游去。
三年級,我認識了詞。第一首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我覺得寫得很美,讓我聯(lián)想到這樣的情景:深夜,月光發(fā)出潔白的微笑,我獨自一人坐在水邊,踋前后不停地擺動,有時沾到水面,泛起層層漣漪。這首詞讓我聞到書籍典雅的香味。
現在,經典幫我得到了更多知識!队巫右鳌焚潛P了世上千千萬萬個母親,使我明白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度龂萘x》讓我知道諸葛孔明、龐統(tǒng)都是一世的才子。蜀國之所以有了他們才能與列強抗衡那么久。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所以,它一直激勵著我要做這樣的人,讓我成為國家的棟梁。
讓我與經典同行,親近經典書籍,與經典為友吧。我們?yōu)槭裁醋x經典?從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話里,我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歸根到底,就是因為能從經典中,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于己于國,大有裨益!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4
中國悠久的閱讀歷史,形成了豐厚的讀書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的積淀與承繼,對后世讀書人有著重要的影響,讀書人在心理上和閱讀的價值取向上無不受其支配。中國閱讀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閱讀的思想與方法,然而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
首先,是“學而優(yōu)則仕”。從孔夫子提倡讀書做官,到《大學》中闡發(f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隋代初年創(chuàng)科舉制度,到宋代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等,一個很鮮明的目的:讀書以致富貴。這一傳統(tǒng)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次是勤學苦讀。在中國閱讀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層出不窮,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等等,這些故事曾激勵過數千年來讀書人發(fā)憤攻讀,積極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
第三,對文本的尊重。過去的讀書人,往往都是藏書人或抄書人。印刷術在我國發(fā)明得很早,但印本書籍的流傳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術雖然已經流行,但印出的圖書品種一般不是很多,或僅限于一些經史名著。在11世紀初期,《史記》、《漢書》等,一般讀書人還要靠手抄。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抄書,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過去的學者認為,好書當抄,抄書有益,抄書也是一種讀書與學習的方法。書既不易得,讀書人對書的敬重與珍視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書家孫從添在所著《藏書記要》中的一段記敘,頗能反映讀書人的一般心態(tài)。他說:
且與二三知己,與能識古本今本之書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不刷印、某書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間訪于坊家,密求于冷鋪,于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勝于拱璧。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口吃苦茶,然后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
書不僅因貴重而加珍視,同時,書也是讀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明代一學者曾說:可無衣、可無食,不可以無書。衣食本是不可無的,這里只是想表明書的重要。讀書人常常嗜書如命,并從中獲得樂趣。在讀書人尊重文本的基礎上所構建的私人閱讀空間,書房的內外環(huán)境、買書、藏書、借書、抄書、讀書,某些讀書人的如癡如瘋,正是中國閱讀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書籍是讀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籍中,經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讀書人心目中,經典具有力量,經典或閱讀經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唐代魏征在《隋書經籍志序》中,對經典的力量與象征意義作了極為精彩的概括,他認為:經籍是圣賢智慧的結晶,可以用來領悟宇宙的奧妙,探究天地、陰陽的消息,端正世間的綱紀,弘揚人類的道德。經籍顯則可救濟世人,經籍藏則可獨善其身。讀經籍可令人進步,否則就會落后。成大業(yè)者能推祟經籍,則將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經籍為念,則將為世人所重。統(tǒng)治者若要樹立政聲、顯揚德威、敦勵教化、移風易俗,哪有不從經籍而來呢?
首先,經籍是知識的寶庫,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在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說:經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賢或不肖,讀書都會各有所獲。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假使我們所有機器和工具,連同我們所有的主觀知識都被毀壞了,然而,只要圖書館和我們從中學習的能力依然存在,我們的世界就會重新前進的。經籍貯存知識,并為人們的創(chuàng)造提供基礎。
其次,在中國科舉時代,經書,特別是四書五經,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為科舉的最重要的教科書,成為讀書人踏入官場的階梯。千余年間,讀書人無不深受其影響。
第三,經籍有助于甚或影響著國家的治理。我們現在是否能同意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國古代學人是這樣看的。司馬遷在談到《春秋》時說,《春秋》明辨人事經紀,判別嫌疑、是非、善惡,以宣揚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倫、禮義之大宗,有國者、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著書立說和史學研究,而是極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給皇帝的《進資治通鑒表》中稱:該書“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又說,通過此書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薄顿Y治通鑒》成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頗受當朝皇帝的賞識,對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員也有很大影響。即便在20世紀,有些人認為該書也是公務員必讀的。
第四,經籍有益于國家的治理、信仰的確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經籍或讀書具有象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地位、權利或特征。讀書會使一個人更有教養(yǎng),即使不會,它也使一個人看起來有教養(yǎng)。我們在電視上常?吹,一些被采訪的人物常常坐在大書架的前面,這不正說明書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嗎?哪怕這些被采訪者根本不讀書,或根本沒時間讀書。當然,從閱讀史的角度看,我們更希望書不是象征物,而應該是讀物。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5
我爸爸的床邊有幾本書是他經常翻看的:《論語心得》、《帝國的惆悵》,還有《紅樓夢》、《圍城》等。爸爸說那里有好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經典。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為中華子孫不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為此,爸爸給我買了幾本書:少年版的《紅樓夢》、《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唐詩宋詞元曲》等,作業(yè)做完了看一看,睡覺前讀一讀,還真的有些愛不釋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時候爸爸就說過:兒童誦讀經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識字量;幫助我們提高記憶的廣度和理解力;還有助于我們人格的成長。
的確是這樣,讀這些經典書籍使我的詞匯量增加了許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講話的時候還能經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讀這些書的時候仿佛能聆聽古代圣賢的聲音。猶如和古人對話,好似春風化雨,潛自有潤。
在我們北苑小區(qū)的圍墻上,書畫家們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經》刻畫在上面。走在圍墻邊,古人的音容笑貌,躍然在眼前,圣賢就像朋友一樣用簡潔的語言,對我們諄諄教誨,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
雖然對《三字經》和《論語》的一些話還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長大后會慢慢地理解的,讀讀背背,還是朗朗上口,雖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經典文化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理想還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以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端臅、《五經》、先秦散文、唐詩宋詞,處處閃耀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雖然我還小,讀的少,但我還是有機會讀一讀;雖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絕大多數還是被現代人批判地吸收。經典是處世哲學,是倫理道德的指向標,更是人生前進的明燈。
讀圣賢書,行萬里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留給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華。生活在高科技的時代,我們不能在業(yè)余時間整天用拇指玩手機、用鼠標玩游戲。我們應靜下心來,讀些經典,發(fā)揚國學,繼承和發(fā)展中國燦爛的文化,彰顯我們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通用15篇)】相關文章:
教師征文:閱讀與經典同行12-20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最新】12-20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5篇)12-26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5篇12-20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500字12-20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200字12-20
高中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900字12-20
小學教師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300字12-26
高中生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范文900字12-21